中醫與西醫的治療文化

  1. 中醫有「發」的觀念,例你有哮喘或皮膚病,就不要吃蕎麥、豆芽、鵝肉、豬頭等,到底「發」是一個甚麼的觀念。

中醫稱這些食物為「發物」,是指能引起舊患復發、新病增重的食物。常見的「 發物 」有鵝肉、豬頭、雞頭、鴨頭、牛肉、雞蛋、鴨蛋、鯉魚、蝦、蟹、竹筍、豆芽、茄子、芒果、荔枝、酒等。中醫理論認為,這些食物容易動風生痰,發毒助火,因此對於皮膚病、哮喘、紅斑狼瘡、慢性胃炎的患者是屬於禁忌的。

  • 肝病忌辛熱食物,心病忌鹹食,骨病忌酸食味,皮膚瘡瘍忌魚蝦蟹,失眠忌胡椒、茶等,是甚麼原因?

食物跟中藥一樣,亦有性味之分,亦能調節體內的陰陽五行之平衡。而生病就是一種體內陰陽五行失衡之表現,因此若吃某類食物時,或會助長、加重病情;又或患者在服用某類藥物時,這此食物與藥性相衝,使藥物之效降低,因此必須限制進食某些性質之飲食。如肝病的病因多是以濕熱為患,凡辛熱食品、含糖類偏高、油性偏大、脂肪過高、含乙醇類食品、不宜消化性食品等,都可助濕生熱,都不宜選用。

  • 「若要小兒安,常帶三分飢與寒」,是甚麼意思?不應該餵飽小朋友嗎?

小兒處在快速生長及發育階段(中醫稱為純陽之體),身體尚未成熟與完善(又稱為稚陰稚陽之體)。小兒脾胃功能未成熟,雖對營養吸收要求高,但小兒不會自知「飽」,若吃得太過,便容易出現食積等消化疾病,造成嘔吐、腹瀉、及飲食所傷疾病。因此若訓練小兒略能耐飢,則保持腹中空虛,無停積之患,以減少疾病的侵襲。飲食適宜,不但能防病於未然,更可使身體強壯。

至鍛煉小兒耐寒,可使小兒氣血強盛,腠理堅固,減少疾病的發生。

  • 西方認為精液沒有很多營養,男性自慰對身體沒有傷害,中醫如何看?

在中醫學上認為,男性精液由腎水生成,自慰過度會耗損精液,造成腎水不足,繼而引發一系列的腎陰虛有熱的現象,例如:身體躁熱,盜汗,口乾舌燥,舌瘡,失眠,頭痛等症狀;若自慰時沒有注意清潔則容易引發包皮炎,前列腺炎,或泌尿道感染的下焦濕熱的症狀。長期自慰頻繁會因為腎水不足,陰損及陽,晚期慢慢會出現一些腎陽虛的症狀如陽萎,早洩,遺精,滑精,或腰膝酸軟,頻尿,怕冷等。

  • 懷孕不要食「涼性」的食物,例如西瓜,要多吃溫性食物,有何根據?

中醫角度來說,懷孕忌吃寒涼性食物,亦忌吃熱性食物。寒涼的食物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吃多了會傷脾胃,影響胎兒的營養吸收,且寒涼食物中多屬活血祛瘀、利水、滑利之品,增加流產的機會。熱性食物則能使人體內熱加重,有礙機體聚血養胎,因此應盡量避免吃羊肉、狗肉、鹿肉、公雞肉、麻雀、海馬、香菜、荔枝、桂圓、杏子、杏仁等熱性食物。

  • 飲凍水有壞處?凍水入到胃內不是變暖水嗎?

一般說來,空肚飲凍飲的確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,因為空肚時,冰水進入人體會出現迅速降溫現象。低溫除了擾亂腸胃蠕動外,還刺激腸胃粘膜分泌「壓力荷爾蒙」,導致自律神經失調、血壓上升。如果想空肚喝冷飲,最好先喝下一百毫升水。

此外,早上起來、晚飯亦應避免飲凍飲,因為早上起來時身體是由陰轉陽的過程,此時飲凍飲的話會壓制陽氣,陽氣不足便不能精神工作。同樣地,晚間是人體逐漸轉陰的過程,飲凍飲的話寒氣容易進入身體,並聚附在身體上,增加患病的機會。還有飯前飯後飲凍飲會令胃部溫度急劇下降,有可能造成胃脹、消化不良,甚至絞痛、腹瀉。

女士們月經來時,需要時間去排走經血,若果飲凍飲,體温下降,血管收縮,內裡的血液流動自然慢了,容易排不清經血,形成淤塞或血塊,嚴重者會大大提高不孕率。

  • 咳的時候可以食橙嗎?中醫認為惹痰,西醫認為有維他命C。

咳的時候可以吃橙的,但並不是冷的或常溫的,而是熱的。中醫角度來說,橙有化痰、理氣、解鬱的作用。新鮮的橙,含豐富維他命C,有助對抗流感,但它性寒而易生濕,所以,咳嗽有痰的人吃了,會愈吃愈咳。但蒸過,灑乾或用鹽久醃的橙或桔,寒性大減,化痰止咳的功效,也發揮出來。

  • 西醫認為食材煮太耐,營養會消失,但中醫煲藥會煲很長時間,有沒有衝突?

我們服用中藥時一般只服用煲出來的水,而不吃掉藥渣,因此煲藥時需要較長的時間,以確保中藥中的有效長分都溶到水中。有一些中藥有偏性、毒性的,或有效成分難以溶解的,便需要更長的時間(中醫稱為「久煎」)除去其偏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