運動後愈慢吃東西愈好

很多人認為運動後立即吃東西,身體會快速吸收而「愈減愈肥」,所以縱使再餓也不敢吃。事實上真的如此嗎?其實一般人以為做完運動立即進食會更容易肥胖,但其實大多數致肥原因是,做完運動太肚餓失去自製力而令進食的份量比平時多、及選擇高脂肪的食物所致,一般做完運動後進食是不會特別吸收的,舉例說:一碗白飯約200卡路里,不論做完運動後2分鐘或2個鐘,也只會吸收200卡路里。 

人們之所以會產生錯覺,全因為補償的心理作用;例如當你跑了半小時步,便獎勵自已吃一條朱古力!其實運動後猛吃蛋糕甜點等高熱量的食物,導致一天攝取的熱量遠遠超過消耗,這當然無法變瘦。運動後可以吃東西,並不代表可以大吃大喝,以「適量止餓」為原則,如果剛好遇到用餐時間,可以直接吃正餐;若不覺得餓,也不用強逼自己硬吃。習慣在早晨運動的人,可以先吃點小東西,例如香蕉,避免空腹血糖過低,而正式的早餐可待運動後再享用。 

許多人常有「運動後越慢吃,吸收越慢,越不容易肥」的迷思,但英國利茲大學一項研究顯示,運動和食物間並沒有直接的關聯。增加運動量不一定就會增加你的飢餓感,利茲大學食慾與運動研究專家指出,當你感到飢餓,原因多為進食時間的相距太長,而不太可能是運動的影響。反而運動後是「越快吃越不會肥!」因為那時候的肌肉血液循環最好,反而脂肪跟器官的血液循環是比較差,所以營養吸收後,被分配到肌肉的養分最多,被分配到脂肪的養分是最少的,所以最不容易堆積脂肪。身體的能量會經由血液運送到脂肪和肌肉儲存,而運動會使肌肉充血膨脹,擁有搶走較多能量和氧氣的優勢。 

因此運動後約一小時內可說是「進食的黃金時間」,此時吃進的熱量傾向用來補充能量及修補肌肉,反而較不易囤積為脂肪。也就是說,運動後不但可以吃東西,甚至比運動前吃更好!分享運動後進食三大技巧:

1. 慢慢喝水 

運動會消耗不少水份,把汗水擦乾後,請先補充水份,少量多次地慢慢喝就好。進行一般運動,不需要喝甜度高及熱量高的運動飲料。 

2. 聰明地揀時間食 

運動後等心跳平穩,恢復平均速度、不喘後即可進食,建議盡量一小時內吃東西,比較不會囤積熱量導致發胖,還能增加減重效果;最遲不要超過二小時,但也不要吃太多。運動後,肌肉耗費大量能量,急需補充,肌肉有優先選擇權,約一小時內攝取的食物,會先被肌肉拿去利用,而不會儲存成脂肪;但超過約兩小時後,身體會優先分解肌肉蛋白補充能量,造成之後的進食容易堆積成脂肪。 

3. 食得對更容易瘦 

運動後完全不吃或是暴飲暴食,都是錯誤的做法,其實運動後補充好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,有助修補肌肉、改善疲勞。避免吃高澱粉質和煎炸食物,改選高纖如地瓜、南瓜、糙米、紫米等,好的蛋白質如雞胸肉、無糖豆漿、水煮蛋等,都是運動完後不錯的選擇。不僅補充運動間所流失的水分與電解質,更能恢復損耗的能量與組織,對肌肉恢復產生較好的效果,不會增加脂質合成之酵素的活性,熱量並不會變成脂肪儲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