❀ 浸足為何健康?
中醫認為,「中藥洗腳,勝吃補藥」,泡腳,醫學上稱為足浴,自古以來就是一種健康的健身方式,可防病治病。
《皇帝內經》有云:「陰脈集於足下,而聚於足心,謂經脈之行,三經皆起於足」,三經即為三陰經與三陽經:三陰經為足少陽腎經、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,三陽經為足陽明胃經,足太陽膀胱經與足少陽膽經;三經皆集於腳,同時人體踝部以下有66個穴位,泡腳的時候足部穴位受到刺激,即有按摩的功效。
中醫有「腎主兩足」的說法,足與五臟六腑中腎的關係最為密切。「腎者,作強之官,伎巧出焉」,腎主藏精,主納氣,為先天之本。「其華在髪,其充在骨,為陰中之少陰,通於冬氣」。所以在冬天天寒地凍之時,泡腳最為合宜,可補腎益氣,令血液循環更加舒暢,調節五臟六腑機能,提高身體免疫力。
❀ 中藥浸足原理
泡腳之前,水中加入中藥。在熱水的作用下,大部分泡腳的中藥的成份都是活血化瘀、強筋續骨的中藥。足底的皮膚是角質層最厚的位置,事實上滲透入皮膚是不太可能的。然而這些泡腳的中藥藥液能軟化角質層,再加藥液本身的温度,能夠促進血液循環上,調和周身氣血,從而加強五臟六腑的運作。
❀ 先進的足浴盆
在沒有足浴盆之前,我們是用木盆或塑料盆泡腳,但水的溫度會慢慢降低,尤其在冬天,需要不斷加入熱水以保持水溫。足浴盆的方便之處就在於,水溫可以手動調節並且一直保持恆定,省卻很多麻煩。
現代的足浴盆添加了更多功能,除了可以自動加熱保溫之外,還可以有衝浪按摩、震動按摩、臭氧殺菌等功能。 在泡腳的同時,足浴盆按摩的功能幫助按摩腳底穴位,促進血液循環;臭氧消毒的功能可有一定程度的殺菌作用,但在治療腳氣方面的功效就難下定論。
利用足浴盆泡腳時,並非以任何中藥泡腳都有益健康。應對症下藥為佳。
腳臭人士可用鹽加之;若足部乾燥加入醋可改善;胃寒人士可加入生薑、陳皮與薄荷;白芍、益母草、當歸泡腳,可改善女性痛經與手腳冰冷的症狀;連翹、金銀花泡腳可清熱降火;冬季較易感染風寒感冒,可用艾葉煮水泡腳;若身患風寒,則建議紅花和艾草泡腳,幫助緩解感冒症狀。泡腳時,水量要高於足踝。長期堅持,不僅有保健的功效,甚至還可緩解頭痛、失眠的症狀。
❀ 浸足之法
以中藥泡腳,方法需適當。餐後1小時內盡量避免泡腳,容易令血液流向下肢,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;泡腳時, 水溫不可過高,以40度為宜;泡腳時間不宜過長,15至20分鐘即可,患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可適當延長時間。泡腳時或泡腳之後可做適量足部按摩,比如可以按摩50下位於足心的湧泉穴,令氣血運行更加通暢。結束之後用乾毛巾輕輕擦拭雙足,并盡快就寢。另外泡腳用的中藥不宜重複利用,亦不應急於求成而「三天打漁,兩天曬網」。萬事萬物貴在堅持,持之以恆才有療效。
心腦疾病患者和老年人若在泡腳途中感到不適,則應立即停止;女性經期期間以中藥泡腳需謹慎,盡量避免或直接向專業醫生詢問。另外,兒童泡腳時間不宜過長,否則影響骨骼發育。
雖然現代技術的確可以令更多人享受到中藥的益處,但也應注意,在選擇足浴盆時要揀品質高的產品,以免發生意外。為防止泡足完後,有滑倒的情況,建議在足浴盆下放一張毛巾,以便泡足後擦乾雙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