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至養身

  1. 不同季節身體狀態的最大分別是甚麼?

” 春夏養陽、秋冬養陰 “春夏季人體陽氣都充實於體表,體內的陽氣卻顯得不足需要補給;秋冬氣候乾燥寒冷,故須滋陰防燥,並貯存能量為來季作好準備。

  • 夏天和冬天的保健方法最大分別是甚麼?

夏季烈日炎炎,雨水充沛,萬物競長,日新月異。陽極陰生,萬物成實。夏屬火,與心相應,所以在赤日炎炎的夏季,要重視心神的調養。「暑易傷氣」,炎熱可使汗泄太過,令人頭昏胸悶,心悸口渴、噁心、甚至昏迷。所以安排勞動或體育鍛煉時,要避開烈日熾熱之時,並注意加強防護。有冷氣的房間,也不宜室內外溫差過大。夏日天熱多汗,衣衫要勤洗勤換,久穿濕衣或穿剛曬過的衣服都會使人得病。

夏季出汗多,則鹽分損失亦多。若心肌缺鹽,搏動就會失常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,多食鹹味以補心。夏季氣候炎熱,人的消化功能較弱,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。

夏天不宜做過分劇烈的運動。因為劇烈運動,可致大汗淋漓,汗泄太多,不僅傷陰,也傷損陽氣。夏天運動鍛煉,最好在清晨或傍晚較涼爽時進行,建意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等。

於寒冬時,萬物處於藏匿、冬眠的狀態,以積蓄能量,以待下年春天時使用。冬季起居作息,中醫養生學的主張,如: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所說:「冬三月,此為閉藏」。在寒冷的冬季裡,不應當擾動陽氣,破壞陰成形大於陽化氣的生理比值。因此,要早睡晚起,日出而作,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,以利陽氣潛藏,陰精積蓄。

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,應當遵循「秋冬養陰」,「無擾乎陽」的原則,既不宜生冷,也不宜燥熱,最宜食用滋陰潛陽,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。宜食穀類、羊肉、鱉、龜、木耳等食品,宜食熱飲食,以保護陽氣。

「冬天動一動,少鬧一場病;冬天懶一懶,多喝藥一碗」。這句民諺,是以說明冬季鍛煉的重要性。

  • 在中醫角度,夏至代表甚麼?需要注意甚麼?

「夏至」顧名思義是陽極之至意思,「夏至點」時陽光幾乎直射北迴歸線上空,是北半球白晝最長、黑夜最短一天,從這天起進入炎熱季節。過夏至後太陽逐漸向南移動,北半球白晝一天比一天縮短,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長,從夏至日起氣溫開始進入最熱階段。夏至節氣人們應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,宜晚睡早起。夏季炎熱,「暑易傷氣」若汗洩太過,令人頭昏胸悶,心悸口渴,噁心甚至昏迷。

  • 甚麼是天炙?夏天可以進行天炙嗎?

天灸利用帶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於穴位或患部,從而使皮膚發熱充血,讓藥物由皮膚滲 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。

天灸主要針對肺系作調理,利用灸可治療不同的病痛,不同的藥和灸的位置可針對性治 療特定病痛。

  • 夏至應該吃甚麼?

飲食宜清淡,多溫熱熟食、少冷飲生食。忌食过于腥热的食物,如羊肉。味苦食物能助心气而制肺气。夏天常出現的胃腸道不適、乏力倦怠、頭暈頭痛等症狀。飲食宜採用淡補食材,多吃冬瓜、蘿蔔、黃瓜、苦瓜、黑木耳、紫菜、淡水魚,有利於和胃養胃,保持健全的腸胃功能,減輕疰夏症狀。

  • 整個夏天,我們應該如何保養自己身體最佳?

炎夏避免食用過多冰冷食物,容易引起腸胃障礙,如食慾不振、腹痛、腹瀉等症狀。夏天胃的血液循環很快,如果突然喝冰水,會導致胃血液循環變慢,胃的清氣上達到頭,則會頭暈,甚至昏倒。

夏天應注重脾胃保養,若脾胃虛弱,會多腸胃問題,體內積濕,濕邪來襲,睡得不好之餘,肩頸、背脊容易疲累,更會經常「頭重重」。要夏天過得舒服,最重要早睡早起,夏天期間外套勿離身,出入冷氣地方要小心,出汗或淋雨後盡快抹乾身體,避免濕邪、寒邪直中臟腑。